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史海鉤沉

史海鉤沉 | 冶源古跡探源

來源:濰坊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2-09-02 19:33:21

冶源古跡探源

◎張銘璇

冶源 · 鑄劍池

  臨朐冶源乃指“冶水之源”也,其確切所指為老龍灣最西端的鑄劍池。池水從西山石隙而出,清澈湛碧,匯聚為池,從雪化橋下東流進入老龍灣。據(jù)傳說,鑄劍池是因春秋時期鑄劍名家歐冶子在此冶鐵鑄劍而得名。其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冶金工匠只是掌握了冶煉青銅技術,并沒有掌握冶鐵技藝,所以歐冶子鑄劍若是在此的話,也只能是冶鑄青銅劍。但鑄劍池上邊的冶官祠卻證明不是鑄劍,而是鑄造的戈戟。如果歐冶子在此督造寶劍,其官職應稱“桃監(jiān)”或“桃官”,而不能稱“冶監(jiān)”或“冶官”,所以說冶官祠絕不是祭祀歐冶子。

  冶源既然有冶監(jiān)祠,證實當時冶鑄規(guī)模巨大,當時的冶源或許就是齊國的兵器制造工場——冶水兩岸,千人運銅,百人送炭,工棚相連;冶水周圍,冶爐環(huán)列;風箱兩端,各有數(shù)人彼推此拉,動作一致;風助火猛,烈焰青騰;冶鑄匠人赤膊上陣,揮汗如雨;淬火霧汽與滾滾爐煙彌漫上空,風箱之聲與鍛打錘聲交融一處;冶水岸邊,數(shù)百人臨河蘸水,磨鋒砥刃……此則“冶源”之盛況。由此可見,臨朐冶源的鑄劍池是齊國兵器制造之地,與鑄劍名家歐冶子毫無關系。

  鑄劍池南側磐石上鐫刻明代雪蓑道人所書“鑄劍池”三字,落款曰:“為海浮山人索,雪蓑漁者并題”。有人說“海浮山人”指明代散曲家馮惟敏,這“鑄劍池”題字是馮惟敏求雪蓑寫的。雪蓑道人是明代知名度極高的名士,若是經(jīng)章丘進士李開先介紹而來,馮惟敏自當盛情接待,詩詞唱和自然順理成章;然而馮惟敏的作品中為什么沒有一闕與雪蓑的唱和之作?更沒有書贈于雪蓑的詩文?由此有理由懷疑:馮惟敏是否與雪蓑見過面?《臨朐續(xù)志》(1935年出版)卷十七在“鑄劍池刻石”篇用了250多字,卻只字未提與馮惟敏有關。

老龍灣

老龍灣 · 白龍行宮

  鑄劍池東側是老龍灣,二者相隔雪化橋。老龍灣原名叫薰冶湖,其源泉首先是鑄劍池水進入,其次是南岸的善息泉、濯馬潭等大泉注入。由于此泉水溫18℃,每逢三九寒冬時節(jié),這里霧氣蒸騰,所以《臨朐八景詩》才有“冶源煙靄三冬暖”的句子。

  薰冶湖為什么改名叫老龍灣?因為薰冶湖西南角有白龍行宮。這座白龍行宮始建于元朝后期。傳說,白龍凡名鐘玉秀,為鐘世泰之子,其母姓張,乃臨朐城北五里莊人氏,元末張氏歸寧駐六月,七八歲的鐘玉秀隨母住在北五里莊。時值天旱,鐘玉秀用桑樹根皮擰成細繩,拴在柳條上當成小鞭,探身趴在田間井口,念動咒語,則見井水泛濫,隨其鞭梢揮動而涌出井口,灌溉田地。須臾,其外祖的耕地全部澆灌一遍。下午,其外祖見田中盡濕,莫名其妙,遂暗中監(jiān)視,以探究竟。古歷六月十三日,鐘玉秀再次念咒施法,意欲調(diào)動井水澆地,孰料其外祖暗處監(jiān)視,發(fā)現(xiàn)他趴在井口,生怕他發(fā)生危險,遂高聲叫其乳名。玉秀受此沖嚇,現(xiàn)出原形,投身入井。其外祖號哭著招集人員向井中打撈,惟得尺許白龍一條。眾人驚異,其母痛之,遂求龍王廟道士超度白龍。須臾,一片白云飄來,龍騰而起,隱匿其中,向南飄去。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禪堂崮南山洞中有白龍出沒,故名:白龍洞。

  從此之后,每逢天旱求雨,臨朐一帶鄉(xiāng)民就去白龍洞迎請白龍神到縣城一帶,為其姥娘家門上降雨。經(jīng)過冶源時,則讓神龍到冶湖中休息。后來冶源鄉(xiāng)民遂于冶水岸邊修建“白龍行宮”。熏冶湖遂又俗稱:“龍灣”。后因灣分大小,故名此為“老龍灣”。

陳榮碑竹

  清朝嘉慶年間,白龍行宮前面的影壁墻上鑲嵌了一塊石刻碑竹,上畫筼筜三棵,幼竹兩棵,竹筍兩棵,寓意綠竹又生孫,其竹葉則分風、晴、雨、露姿態(tài),布局均勻,描繪生動,栩栩如生,其作者是馬莊歲貢陳榮。可惜此畫后來被毀了題款,以致后人誤認為是鄭板橋作品。

善息泉

  從白龍行宮向東三二十步,南山石澗噴涌一泉,名曰善息泉。有人判斷是北魏太和年間酈道元在此休息,因酈道元字善長,故名“善息”。其實這是牽強附會,臨朐中醫(yī)林紹志大夫曾從中醫(yī)角度解釋:古人嘆氣叫太息,此泉的特點是泉水之中夾雜氣泡,宛如人之太息;善息者,長嘆氣息也。

竹林 · 劉隱士莊

  通過善息泉繼續(xù)向東,則是大片竹林,竹葉茂密,竹竿碧綠,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桂筍尋波”,可見公元486年此地即有竹子。由于冶泉四周,泉水旺盛,土沃水足,適宜翠竹生長,故而冶源竹林異常茂盛。無論春夏秋冬,每逢黃昏,鳥鵲棲息其中;至若黎明,則百鳥爭鳴其上。置身此地,但見北邊的老龍灣碧水一片,南岸的竹林茂密青翠,好一片水竹江南風采。

  北宋時期,這里是壽光文人劉概隱居之處。劉概字孟節(jié),范仲淹、文彥博知青州,皆優(yōu)禮之,欲薦之朝,孟節(jié)懇辭不就,《山東通志》表其居曰:“劉隱士莊”。

清漪亭

  在老龍灣北岸有一棧橋伸入湖中,連接著水中的涼亭。由于涼亭位處冶湖碧波之上,憑欄可見四面水清見底,漣漪片片,故名:清漪亭。此亭為明萬歷五年進士、禮部尚書馮琦建。起初,本為木板窗欞圍隔四壁,南北有門,頂覆灰瓦,似是木柱瓦頂?shù)哪鹃w。清咸豐年間,因木窗腐朽,遂重新修繕,改題亭匾曰:“芳洲”。

江南亭

  江南亭位于老龍灣南岸,其東西皆竹林,南對濯馬潭、竹節(jié)亭,三面圍水,四時水碧竹青,其色其景,宛若江南秀色,故其名曰:“即江南亭”。明崇禎年間,趙進美為其題匾“海浮鐘秀”。民國元年始稱:江南亭。

  清光緒《臨朐縣志》云:馮惟敏“結廬熏冶水上,名其亭曰‘即江南’。”但馮惟敏所著《海浮山堂詞稿》中僅有“苫兩間草堂,蓋幾個竹房”之說,并無詩詞慶賀磚瓦到頂?shù)?ldquo;即江南亭”落成。作為文人,尤其是像馮惟敏這種愛好作詩填詞的文人,面對其喜歡的書齋落成,豈能不抒發(fā)情懷于筆端?然而《海浮山堂詞稿》中卻沒有這樣的文章,所以此亭究竟由誰所建?令人質疑。

濯馬潭

  老龍灣東南角竹節(jié)亭下的濯馬潭,據(jù)傳是齊宣王的正宮王后、無鹽娘娘鐘離春在此洗濯戰(zhàn)馬,故名濯馬潭。但中原騎馬的歷史始于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學習“胡服騎射”,此前漢人僅馭馬車,并不會騎馬,這是史學界普遍認可的歷史結論;而無鹽娘娘所處的齊宣王時代,是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2年,也就是說齊宣王將死的年份,趙武靈王才開始學習“胡服騎射”,難道鐘離春提前會騎馬?這是違反史學界定論的錯誤結論。

責任編輯:龐珂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