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傳承父業(yè) 老銀匠34年甘做“守藝人”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5-07 09:22:37

  隨著現代首飾加工業(yè)的興起,傳統(tǒng)手工制銀技藝因耗時長利潤低,已鮮有人接觸,手工制作銀器的匠人也越來越少。在安丘市大汶河旅游開發(fā)區(qū)西許戈村有一位老銀匠,60歲的馬會合仍堅守在這個傳統(tǒng)行業(yè)里。5月6日,記者來到馬會合家,聽他講述34年“叮叮當當”的敲打歲月和工匠夢想。

  手工銀飾更具靈性和獨特性,越戴越漂亮

  馬會合制作銀器的手藝來自于他的父親馬本儉,父親也是一名老銀匠,并靠這門手藝,養(yǎng)活了他們兄弟姐妹四人。在父親的影響下,26歲的馬會合對這個行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閑來無事時,就拿著一塊銀料敲敲打打。一邊玩一邊琢磨上面的花紋,研究得多了,他也考慮將此當作自己日后吃飯的手藝。父親見他如此癡迷,非常支持,將自己的畢生經驗傳授給了他。

  跟著父親學習,馬會合可沒少挨批評。因為煅燒的時候火候需要控制在千度以上,火候小了,起不到力道,火候大了,銀料燒化了,馬會合常常因為掌握不好火候浪費銀料,惹得父親心疼。而鏨花時也需要特別細致,錘打要憑借手感,倘若沒有數十年的功力,鏨出來的花紋就會非常凌亂,缺少靈氣和美感,父親對此要求很高。

  “純手工打造出來的銀飾非常結實耐用,因為拋出來的光是啞光,佩戴的時間越久,越能體現它的色澤,會越戴越漂亮。”馬會合表示,手工制作的銀器更具靈性和獨特性,但制作過程繁瑣,短則耗費幾小時,長則數日。“手工打造的銀器代表著銀匠的思想,即使是做一樣的造型,兩件銀器中的花紋等也會有細微的差別。”馬會合說。

  在馬會合這里,最貴的手鐲才一百多元,戒指僅要七八十元。“父親教育我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只有俯下身子,投入進去,才能干好。”馬會合說,他始終牢記父親教誨,掙錢不在多,夠吃飯就行,哪怕是少掙點,也要堅持下去。

  制作一件銀器需要經過六道工序,費時又費力

  5月6日下午1時許,記者來到安丘市大汶河旅游開發(fā)區(qū)西許戈村的馬會合家,看到他頭發(fā)灰白,精氣神十足。

  馬會合坐在銹跡斑斑的工作臺前,準備制作顧客預訂的一只手鐲。工作臺長約一米,還保留著春節(jié)時貼的兩個“福”字。旁邊的地面上擺著錘子、刻刀、剪刀等十幾種工具,都是跟隨了他多年的“寶貝”。工作臺左側有一個綠色首飾盒,擺著他近期制作的幾十枚戒指、銀剪刀和配飾,等待客人選購。

  和記者聊天的工夫,馬會合開始用錘子敲打一塊銀料,發(fā)出“叮叮當當”的響聲。三四分鐘后,他打開噴槍,踩著腳下的風箱,小心翼翼地把銀料放在專用的絕緣板上進行煅燒。風箱“吱吱呀呀”,馬會合專心致志,絲毫不受外界的打擾。之后,他將燒紅的銀料放進水里冷卻,再拿到工作臺上錘打。

  “銀料越打越硬,打到一定程度還要煅燒,以增加柔韌性。”馬會合說,來來回回錘打、煅燒數次后,銀料就慢慢變薄成了銀片。他用一把特制的小錘子繼續(xù)錘打銀片,銀片上就漸漸呈現出漂亮的花紋來。“制作一只手鐲要經過六道工序,熔煉、錘打、煅燒、淬火、造型、拋光,費時又費力。反復錘打才能讓銀料徹底展開韌性,成為適合做出銀器的原料。做其他銀器也差不多,這幾道工序,不容懈怠。”

  上世紀九十年代生意紅火,一天能賺五六十元

  白銀在我國使用歷史悠久,無論哪個年代的人們都對它愛不釋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物資相對匱乏,佩戴精美的銀耳環(huán)、銀手鐲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正因如此,馬會合每天從早忙到晚,有時午飯都是邊騎著自行車邊吃,足跡遍布十里八鄉(xiāng)。

  “顧客來找我打銀飾,我們會提前商量好樣式,打好后我給他們送去。我也會帶著一些自己制作的款式讓他們挑選。”馬會合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他的買賣很紅火,每次去往一個村里,女人們都會圍上來挑選一番,一天能掙五六十元。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馬會合出去賣首飾,一位老人湊到跟前,面對一枚售價一元的戒指,拿起來又放下。馬會合知道老人喜歡,但沒錢買。回家后,他專門為這位老人制作了一個銀戒指并給她送去。老人戴上后,左看看右看看,喜歡得不得了。為了表達對馬會合的謝意,老人包了水餃,招呼馬會合去吃。

  “也不知道她包了幾個,我要是吃了,她還有沒有得吃?”看著老人家家徒四壁,馬會合如鯁在喉,可能老人平日里壓根舍不得吃一頓水餃,卻給他包了一碗。雖然當時馬會合饑腸轆轆,但婉拒了老人的好意。“有錢沒錢的,希望大家都戴得起首飾。”馬會合說。

  希望傳承這門手藝,有人想學會免費教授

  近年來,受到機械化的影響,再加上傳統(tǒng)樣式老銀器加工費時費力,銀器制作這個老手藝已經沒有多少人堅持做了,馬會合擔心這門手藝會失傳。

  “原來我?guī)н^不少徒弟,他們都帶著滿滿的信心來,但最后干成的沒幾個。”馬會合無奈地說,由于學習過程比較枯燥,大多數人都耐不住性子,沒有堅持下去,最后不了了之。“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這個耐性和時間了,我兒子也不愿意學,他有自己的工作,在外面上班每天能賺幾百元,不會心甘情愿地坐在這里敲敲打打了。”

  馬會合認為,雖然商場里的銀飾花樣繁多,但多數都是機械制作的,缺乏溫度和靈性,“機械制作的銀飾是沒法和純手工打造的銀飾相比的,我已經在這個行當干了一輩子,不想讓它失傳”。

  現在,馬會合每天早上送完孫子孫女上學,再回家伺候老母親吃飯。忙活完已經上午9時許,但他仍堅持出攤,中午12時才回家休息??粗煜さ泥l(xiāng)里鄉(xiāng)親,他對自己的晚年生活也非常滿足。“每天堅持出攤,也是希望這門手藝不要失傳,這個老行當傾注了我?guī)资陙淼男难?。如果有人想學習,我會傾囊相授,免費教學。”馬會合說。

  采訪結束,馬會合依舊沒有停下手中的敲敲打打,生活的富裕并沒有讓他放下手中的錘子,每一次錘打是他對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的堅守,也是他對34年工匠夢想的堅持。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郭超/文

責任編輯: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