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無聲世界里,他們與非遺為伴

來源:濰坊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4-03-07 14:50:55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烙畫、核雕、刺繡、紅木嵌銀、刻瓷、面塑……在濰坊聾啞學校里,一群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孩子,用指尖傳承著非遺文化。他們用一件件作品,向這個世界傳遞著樂觀和堅韌的力量,也在無形中改變著自己的命運。3月3日,記者來到這群聽障學生身邊,看他們是如何通過學習和傳承非遺文化,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領,提高就業(yè)能力,活出精彩人生。

濰坊聾啞學校的學生在進行紅木嵌銀制作。

  每個學生都沉浸在精彩的非遺世界里

  3月3日,記者來到位于濰坊聾啞學校教學樓五樓的非遺傳承中心,遠遠地就聽到陣陣“叮叮當當”的聲音。這聲音很有規(guī)律、非常悅耳,可制造這聲音的,是一群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聽障學生。

  記者循著聲音來到紅木嵌銀非遺工坊,幾名學生正專心制作筆筒。記者看到,他們正在進行的是“嵌銀”環(huán)節(jié),將銀絲嵌入到紅木上已經刻好的圖案中,用小錘不停地敲擊,將銀絲砸實,非??简災托?。幾名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開槽等環(huán)節(jié),動作非常熟練。

濰坊聾啞學校的學生在進行刻瓷練習。

  在刻瓷工坊里,“叮叮當當”的聲音同樣不絕于耳。每個學生面前都有一個瓷盤,他們一手拿著一個小鐵錘,另一只手拿著刻刀,不停用鐵錘擊打刻刀,慢慢在光滑的瓷盤上刻出圖案。據了解,刻瓷的過程包括畫稿、雕刻、鏨刻、著色等基本工序。雕刻是刻瓷中最關鍵的一步,分為點刻、線刻、棉刻等技法,根據所表現(xiàn)的物體、明暗關系等靈活運用不同的刀具和技法,幾名學生表現(xiàn)同樣很不錯。

  在刺繡工坊里,學生正在繡制麻布絨繡,其將濰坊刺繡和絨繡巧妙結合,讓濰坊刺繡更加美觀、精致。

學生們的烙畫作品

  烙畫工坊里,學生們正在教師的指導下創(chuàng)作。在教室里,擺放著不少學生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很有層次與色調,具有比較強的立體感,給人一種古樸典雅、回味無窮之感。烙畫又稱“火筆畫”,創(chuàng)作時,不僅要把握火候、力度,還要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非??简瀸W生的功底。

  當天,記者還走訪了面塑、布藝、風箏制作等工坊,學生們都在專注地創(chuàng)作著自己的作品。這些聽障學生雖然生活在無聲世界中,但他們面帶笑容的臉上,卻透出一種樂觀和堅韌的力量。

山東濰坊聾啞學校學生進行布藝創(chuàng)作。

  專注創(chuàng)作,讓學生們的內心充滿陽光

  不知不覺間,下課時間到了。不過,除了去上洗手間的學生,多數(shù)學生依舊坐在座位上用心創(chuàng)作。“這些孩子的特點是專注力強,在這里一坐就能坐一天,大家都非常珍惜這種實操機會。”濰坊聾啞學校職業(yè)教育部主任郝海超說。

  濰坊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tǒng)非遺資源。而聽障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非遺工藝實踐性強和技藝性強的特點十分契合。濰坊聾啞學校從2006年開始試水,引入非遺手工課程。2013年起,又探索將工藝美術專業(yè)下的非遺課程融入教育教學,這一創(chuàng)舉給這些聽不見也不會說話的孩子,增添了不一樣的生活色彩,而他們也帶給了老師非常大的驚喜。

  在布藝教室里,21歲的趙欽祥正在創(chuàng)作,他對非遺非常癡迷,一旦開始創(chuàng)作,經常大半天一動不動。他身上隨身攜帶著一把小梳子,看到布藝作品,都會忍不住上前給布藝作品“梳梳頭”。除了布藝創(chuàng)作,他的面塑技藝同樣非常出彩,去年還代表學校在省級大賽上拿了大獎。

  19歲的滕祖明在刻瓷上非常有天賦,小小年紀就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刻瓷作品,作品也很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每次開始創(chuàng)作,他身上仿佛散發(fā)出不一樣的光彩,指導老師都忍不住給他點贊。

  據21歲的李九陽表達,他非常喜歡紅木嵌銀,經過幾年時間的鍛煉,已經熟練掌握了紅木嵌銀制作技藝,希望未來通過不斷練習,能創(chuàng)作出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郝海超介紹,學習非遺技藝、傳承非遺文化,讓這些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學生的心靈產生了很大改變。不少學生以前性格很內向,非常敏感脆弱,但通過持續(xù)學習非遺技藝,很多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并在一次次展示自己和獲得肯定的過程中積攢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性格逐漸熱情開朗起來。

   “可以說,非遺文化給這些孩子的內心帶去了陽光。”郝海超說。

學生的面塑作品

  努力為聽障學生打造就業(yè)“金手指”

  與一般的課程相比,非遺課程需要動手實踐,上課時間比較長,學校特意把周日安排為非遺課程時間,這一天也是學生們最期盼的一天。

  郝海超說,學校創(chuàng)新非遺課程教學模式,引導聽障學生提高藝術素養(yǎng),融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由于非遺手工藝不同于流水線作業(yè),適合跟師學徒式教學,因此學生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更容易感知和捕捉師傅的知識和技藝。為此,學校建立了“主·輔”雙師聯(lián)合授課制,從各行業(yè)中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手工藝專業(yè)教師,定期到校內指導,同時選聘校內文化課教師配合專業(yè)教師授課。

學生作品

  在濰坊聾啞學校的非遺工坊里,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各類非遺作品,這些工藝品絕大多數(shù)都出自該校學生之手。濰坊聾啞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王京強介紹,通過3年-4年時間的學習,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熟練掌握一門以上的非遺制作技藝,將來走向社會后可以繼續(xù)從事這一行業(yè),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技藝會越來越純熟,收入也會越來越高,這相當于給這些學生提供了一份可以用來安身立命的技能,對他們的未來非常重要。

  由于非遺辦學成果突出,山東省濰坊聾啞學校被濰坊市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榮獲“濰水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非遺職業(yè)教育基地”“山東省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等稱號。2021年11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學校”。近幾年,濰坊聾啞學校先后迎接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個國際團隊的考察參觀,其非遺職業(yè)教育模式在全國多所特殊教育學校推廣,在全國范圍內打出濰坊特殊教育品牌,而且這里已成為傳承濰坊非遺文化的重要陣地。

  王京強說,每個孩子的夢想都值得灌溉,聽障孩子同樣如此。學校開設非遺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接觸到更多彩、更有溫度的世界,讓他們在寂靜中收獲非遺技藝,一點一滴建立起對生活的自信,進而回饋社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春暉/文圖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