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化雜談

金石趣談 | 說“水”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12-04 09:12:49

說“水”

□王觴

  一提到“水”這個字,大家可能非常熟悉,天天喝嘛。但是,若是問“水”字的本義,怕是絕大多數(shù)人不知曉。

  《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象眾水并流。”

  這就給了我們兩個信息:一個是這個字是象形字;一個是取象于流水,而且是很多水。

  我們再看看“水”字的甲骨文字形:

  相信大家已經(jīng)了解,“水”的本義應(yīng)該是水流。《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說古人造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遠取諸物,大多是取自自然環(huán)境。那么,自然環(huán)境中的水流,自然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河流了。

  “水”字,作為部首時常寫作“氵”。今天漢字中,凡有“氵”這個部首的,其本義基本是河流之名,比如:

  “江”的本義即指今天的長江;

  “河”的本義即指今天的黃河;

  “濰”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濰水;

  “漢”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漢水;

  “渭”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渭水;

  “涇”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涇水;

  ……

  也許有人會問,“治理”的“治”,明明是個動詞,怎么可能會是河流之名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我們來看看《說文解字》就明白了。

  《說文解字》對“治”的解釋是:“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從水,臺聲。”

  《說文解字》給出的定義是“水”,換成今天的話語就是“河流”。而且,《說文解字》還把這條河流的發(fā)源地與流向給出了描述。

  那么,怎么會從河流的名稱變成動詞的呢?

  清代大學者段玉裁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說:“按今字訓理,蓋由借治為理。”

  為什么會“借治為理”呢?這必然有個緣故的。我們不妨一起“探秘”。

  《說文解字》說:“理,治玉也。”古人“治玉”,是要先搞明白玉的紋理,比如哪一條紋理比較堅硬,哪一條則相對松軟,因而擇其薄弱處下手。這與“庖丁解牛”相類了。

  這就與“治”的字義形成了內(nèi)在聯(lián)系。“治”既然是河流,河流也是有走向、走勢的,其走向、走勢也是自然形成的,符合“天理”的。而人類治理河流,防止其潰流泛濫,也是要按規(guī)律進行的。這就與“治玉”相類了。

  所以,古人把“治”字借用為動詞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能有朋友會問,為何不借用“江”“河”這些字呢?

  這可能與先民的口頭語言有關(guān)系,只是我們?nèi)狈Ρ匾淖C據(jù)資料,今天看來反倒是“不足征”了。

  還有個常做動詞的“泄”字,其本義也是河流之名。《說文解字》說:“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那又是為什么用作動詞了呢?

  這里倒不是借用,而是字義的引申。河中流水淌過,有發(fā)散之象,又與物中漏出之水相類,所以引申有“泄出、泄漏”等意。

  《詩經(jīng)·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俾民憂泄”句,即是用的“發(fā)散”之意;《管子·君臣下》的“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一句,用的便是“泄漏”之意。

  中國漢字,歷史悠久,古今字義變化很大。我們往往需要通過細致入微地考察,才能發(fā)現(xiàn)古今演變的一些線索。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quán)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luò)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