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知“變”知“不變”,應對高考新變化 --訪濰坊四中校長韓忠玉

來源:濰坊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1-02-23 15:08:44

  

  

  2月19日,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指出,新高考要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xiàn)象。應屆高考生如何應對高考的新變化,需要做哪些新的準備?為此,我們請濰坊四中校長韓忠玉進行了專業(yè)解讀。他認為,這一趨勢早已在高考命題中出現(xiàn),師生應“以不變應萬變”。

  夯實基礎,深化知識理解

  《通知》一經發(fā)布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議論,有人覺得終于告別 “死讀苦讀”“題海戰(zhàn)術”了,有人覺得備考壓力減輕了……韓忠玉表示:其實我們更應該考慮到高考對學科知識深度、思維廣度、思想高度的考查要求提升了。這一重要變化,早在近年的高考命題中已經顯現(xiàn)。雖然高考在“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上有了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化,萬變不離其宗。

  深化知識的理解是基礎。韓忠玉說:能力是以知識的鞏固運用為基礎的。無論是重要的概念,還是公式定理,考生們都不僅要知道它是什么,更要知道它是怎么來的,怎么用的,用理解記憶取代死記硬背。“蜻蜓點水”式的理解,“填鴨式”的講授,突擊化的練習,都只能算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強化知識的建構,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提升應變能力。

  構建宏觀知識框架,提升分析水平

  韓忠玉說:有的同學解答針對某個知識點的題目不犯難,而一遇到綜合性題目就無從下手;有的同學清楚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卻不知道從何學起……這都與缺乏對知識體系框架的構建有關。沒有宏觀的知識體系框架,很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迷失在知識的點多蕪雜的曠野里。從自身的知識儲備出發(fā),結合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自己頭腦中的宏觀知識框架,讓知識結構化、系統(tǒng)化,能夠讓我們變被動積累為主動建構,有方向、有目標、有步驟地掌握所需要的知識,更全面、更快速、更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

  復盤思維過程,增強審題能力

  韓忠玉說:考試題目越靈活,對審題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原來的題目,主動提示考生“答什么”;現(xiàn)在的題目,巧妙啟示考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對綜合素質的要求更高了。不會審題的學生往往因答不到得分點上而丟了分數(shù)。所以,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不僅要知道答案是什么,更要分析答案是怎么來的,解題的每一步是怎么分析出來的,復盤解題的思維過程,強化對審題能力的“刻意訓練”,提升應對能力。

  訓練方式翻新,提高應變能力

  韓忠玉說:在備考過程中,師生要充分認識到高考考查傾向的變化,創(chuàng)設各種角度、多種方式的訓練活躍學生思維,切實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同時思維的廣度、深度、精細度、準確性等也會相應提升。高考考查的靈活性提高了,對考生的應變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潛心“考古”,查漏補缺

  韓忠玉還表示:廣大師生除了要學會“以不變應萬變”外,還應該了解高考中那些“不變”的東西。

  一方面,對學生基礎知識、必備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是不變的。對于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老師們在備課過程中還要不斷強化。而這種強化,同樣要靠做題,不同的是,做題不能只埋頭題海,機械刷題,還要通過做題鞏固基礎知識,加深理解,歸納提升,從而增強應用能力,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

  另一方面,深度學習能力、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新高考的關注方向。潛心研究往年高考題和模擬題,從中分析各類題目的對應知識、能力的考察點,尋找規(guī)律,和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能力系統(tǒng)對照,查漏補缺,從而找到一些增分點。

  最后,韓忠玉說:“面對100天之后的高考,不必驚慌,已有的持續(xù)努力打下的基礎,以及適合自己學法的學科能力的構建,是應對變化的不二法門。相信,我們只要充分認識,認真分析,講究方法,凝神靜氣,就能抓住‘宗’,應萬變。”

  濰報全媒體記者:韓青  實習生:王雙雙

責任編輯:李曉文

數(shù)字報刊